>创业资讯>10月1新法:商业机密被纳入知识产权,竞业限制有这9大注意事项!

10月1新法:商业机密被纳入知识产权,竞业限制有这9大注意事项!

商场如战场,商业机密其实算得上是一个企业的命根子,近年来,商业机密泄露、被盗的事件屡见不鲜。不过大家不用怕,关于企业的商业秘密又有新法规了!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以高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将“商业秘密”正式纳入到了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将于下个月月初(2017年10月1日)开始施行。

10月1新法:商业机密被纳入知识产权,竞业限制有这9大注意事项!

一、商业秘密与专利、商标的区别

       传统的知识产权具有公开性、期限性、绝对排他性等特征,而商业秘密权作为一种新型的知识产权有如下特性:

1、商业秘密权的保护期限是无限的

发明专利的保护期是20年,实用新型、外观专利是10年,商标的保护期倒是无限的,不过10年需要续展一次。而商业秘密的保护期不但是无限的,还不用续展,只要权利人公开或不被泄露,就一直受到法律的保护。

2、商业秘密权的确立无须国家审批,自商业秘密产生之日就自动取得

专利、商标都需要去相关部门申请注册之后才能受到保护,而商业秘密由于其特殊性无须申请注册,权利人自商业秘密产生之日就自动取得。

3、专利商标强调排他性,商业秘密注重秘密性

也就是说,专利和商标别人知道了无所谓,但你不能用,哪怕你也是独立研发的;而商业秘密,比如某种管理模式,只要你独立摸索出来你就能用,但你不能去窃取别人的。

4、商业秘密与其他知识产权有重合之处

你企业准备申请专利的技术方案、你企业的源代码、商标设计方案在申请成功之前都属于企业商业秘密。

二、哪些事物是商业秘密,其边界如何界定?

       实践中,商业秘密主要包括技术信息、经营信息两大类:

1、技术信息:

例如产品配方、制造技术、设计方法、工艺流程、测试技术、电路设计、车间生产技术、专利动向、计算机源代码、图纸、模具、样品、操作手册、技术文件、数据库等。

2、经营信息:

例如公司重大决策、管理方法、货源情报、产销策略、客户名单、产品短中长期的发展方向、不公开的财务资源、采购渠道、标书内容、公司内部掌握的合同、协议、意见书及可行性报告、主要会议记录等。

三、如何保护商业秘密?

软硬件方面:

       1 对重要的信息进行分级,建立完备的文件管理系统;

2 员工要向外发送文件不能用邮箱,只能用文件外传系统;

3 在IT系统里设置不同文件的保密等级和不同人员的访问权限;

4 为员工配备没有硬盘的瘦客户机,统一用公司的虚拟机硬盘;

5 为员工电脑安装McAfee、趋势防病毒等软件,防止电脑中毒也防止员工用U盘拷进拷出;

6 重要出入口设置门禁系统;

7 定期销毁涉密的纸质文件,并分开各处丢弃。

员工方面:

       1 培训加强员工信息安全意识;

2 与核心员工、高管等签订竞业禁止协议、竞业限制协议或保密协议;

3 与员工好聚好散,不要造成员工为了报复故意泄密的局面。

维权方面:

       1 平时权利人就应注意对保护商业秘密的证据的采集和保存,以便诉讼时作为证据提供;

2 一旦发现侵权行为,及时向知识产权局或工商部门提出并主张权益;

3 遇重大侵权直接向知识产权法院或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在商业秘密的保护上,貌似软硬件方面需要一些技术,但其实还是很容易做到的,变幻莫测的因素反而是人,是员工。90%的商业泄密都是“企业叛徒”或离职员工泄露的。对离职员工来说,保密当然不是他的义务,但如上所述,企业其实是可以通过竞业限制协议的方法来使得“保密变成离职员工的义务”的。

四、竞业限制,企业要避免这些坑

       1、若竞业限制协议中未约定补偿内容,在员工离职前该协议无效;

2、若竞业限制协议中未约定补偿内容,员工离职后有权不履行义务,不保密;

3、即使竞业限制协议中未约定补偿内容,但员工离职后已经履行了竞业限制义务,那么员工有权要求企业按照员工在劳动合同解除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的30%(若有地方规定,按地方规定比例)按月支付经济补偿;

4、如果企业给付员工的补偿没有达到法定标准,即时员工当时同意了,之后也有权反悔;

5、竞业限制协议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在协议中明确约定竞业限制义务的时间、具体业务范围、地域范围以及补偿数额等;

6、企业要在协议中明确商业秘密的范围,不能把一般的商业信息、知识技能和经验作为商业秘密;

7、除非因企业的原因导致3个月未支付经济补偿,否则员工没有单方解除竞业限制协议的权利;

8、企业有权随时单方解除协议,但员工有权请求企业额外支付3个月的竞业限制经济补偿金;

9、竞业限制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3年。

0
喜欢就请鼓励一下哦~
最新评论 0人评论 0人参与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轻创巴士立场。